2025年8月22日至23日,由中國北京健康促進會與廣州市紅棉腫瘤和罕見病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北京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承辦的第十三屆陸道培血液病學術大會在京隆重召開。本次會議匯集全球頂尖血液學專家,聚焦造血干細胞移植、細胞治療、血液腫瘤精準診療等核心議題,為千余名參會者呈現了一場高規(guī)格、深層次的學術盛宴。會議期間,陸道培醫(yī)院王卉主任分享了“急性髓系白血?。ˋML)的流式細胞術檢測最新進展”的精彩報告。《腫瘤瞭望-血液時訊》特邀王卉教授圍繞臨床的核心問題展開深入解讀,以期為優(yōu)化臨床管理策略提供重要的實踐指導與理論參考。
微小殘留病(MRD)監(jiān)測對AML患者預后評估和個體化治療策略制定至關重要。您認為近年來流式細胞術在AML的MRD檢測方面取得了哪些最顯著的關鍵進展?這些進展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指導臨床決策?
王卉教授:急性髓系白血?。ˋML)作為所有急性白血病中發(fā)病率最高的類型,其微小殘留病(MRD)檢測在臨床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技術難度較大的檢測項目。
檢測難度主要源于兩方面:首先,AML患者的腫瘤細胞通常非單一克隆,多數呈現高度異質性,導致抗原表達復雜且不穩(wěn)定,可能出現不同時間點的免疫表型動態(tài)演變,為MRD的準確識別與定量帶來挑戰(zhàn)。
其次,骨髓微環(huán)境中本身存在正常造血干細胞及以髓系原始細胞為主的細胞群體,因此在大量正常細胞背景中鑒別惡性原始細胞成為另一大難點。
近年來該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自2018年起,歐洲白血病網(ELN)首次發(fā)布AML-MRD檢測的專家共識,并于2021年進一步推出針對流式細胞術檢測MRD的技術性共識,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標準化方案。盡管共識所推薦的方案設計相對精簡,但其推進了檢測流程的規(guī)范化與一致性。行業(yè)內在技術層面亦實現顯著進步,一方面通過增加標志物數量,另一方面借助更精密的儀器與復雜的設計方案,顯著提高了檢測的信息量與分辨率。此外,腫瘤干細胞及其與免疫微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推動了MRD檢測策略的深化。
與此同時,隨著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治療技術的顯著發(fā)展及免疫治療時代的到來,流式細胞術在識別腫瘤特異性靶點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能發(fā)現可在腫瘤細胞上特異性表達,而在正常細胞中低表達或可通過技術手段規(guī)避毒副作用的標志物,將極大推動靶向治療的發(fā)展。
因此,當前AML-MRD檢測體系中已逐步納入更多潛在靶點,這些均為該領域具有廣闊前景的研究方向。
流式數據的解讀,特別是高維數據的分析和結果判讀,一直是精準化的挑戰(zhàn)之一。針對AML的流式MRD檢測,您如何看待數據標準化、自動化分析工具(如AI輔助)以及結果報告的一致性?上述路徑是否有助于解決實驗室間結果差異的難題?
王卉教授: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流式細胞術微小殘留病檢測領域,標準化、規(guī)范化和智能化是當前及未來中長期發(fā)展的重要方向。這一目標不論以三年、五年或更長時間為界,均為我們持續(xù)努力的重點。
然而,目前AML MRD檢測仍面臨極大挑戰(zhàn),其主要難點在于疾病本身存在顯著的高度異質性。在當前檢測方案尚不完善、多數實驗室所用標志物組合覆蓋率仍有限的背景下,直接實現人工智能輔助分析尚不現實。
可喜的是,目前領域內已普遍認識到現有體系的不足,并正通過逐步增加標志物、進行系統(tǒng)篩選與優(yōu)化,推動檢測策略向更高維度發(fā)展。高維分析依賴于超多色流式細胞技術的進步,其核心在于通過增加熒光染料數量,將原先需拆分為兩管或三管的檢測整合至單一管中,從而以幾何級數提升信息獲取量。多維數據解析是超多色流式技術發(fā)展的最終目標,但該過程需建立在充分數據基礎之上,通過持續(xù)優(yōu)化與算法迭代逐步完善,正如當前所廣泛使用的降維與聚類分析方法一樣,其發(fā)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依賴于不斷積累與優(yōu)化的系統(tǒng)性研究進程。
結合陸道培醫(yī)院的經驗,您認為AML流式檢測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或亟須突破的方向是什么?您和您的團隊在陸道培醫(yī)院平臺的支持下,未來將在哪些方向進行探索和優(yōu)化?
王卉教授: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流式細胞術檢測研究領域中,我院持續(xù)進行深入探索。目前院內日常檢測標本量較大,其中AML約占半數,這一比例與其較高的發(fā)病率相符。
從治療效果來看,相較于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ALL)和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已具備較為成熟的CAR-T治療靶點,AML的靶向治療仍處于廣泛探索階段。因此,AML不僅發(fā)病率高、樣本基數大,其治療效果亦尚未達到理想狀態(tài),這促使我們不斷優(yōu)化檢測策略,致力于發(fā)現覆蓋更廣、效能更高的檢測靶點。
當前工作重點一方面在于提高AML微小殘留病檢測的敏感性,另一方面也關注腫瘤干細胞的識別,旨在為未來CAR-T療法或其他靶向治療提供更多靶點支持和研究依據。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正從兩個方向推進:一是不斷增加新的標志物,二是設計更高效的組合方案。近年來,質譜流式細胞術和全光譜流式細胞術等新技術的應用,為多色panel設計提供了強大支持,極大促進了超多色檢測的發(fā)展。
未來AML研究的突破預計將依賴于三個維度的整合:包括腫瘤細胞(MRD檢測和靶點篩查)、腫瘤干細胞及其免疫微環(huán)境的綜合分析,最終形成多參數、個體化的診療方案。由于每位AML患者的腫瘤細胞表達譜存在顯著異質性,未來或將基于免疫表型特征進行患者分組,從而實現更為精準的個體化治療。
王卉 教授
北京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
研究員,北京陸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副院長
河北燕達陸道培醫(yī)院/北京陸道培醫(yī)院檢驗科副主任(副院長級)
社會任職:《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編委,《中華血液學雜志》青年編委,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檢驗專委會流式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醫(yī)藥教育協(xié)會血液學實驗診斷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yī)學檢驗學會副會長,等20多個學會的常委、委員。
從事流式細胞術及血液病檢測24年,中國發(fā)明專利10個,美國發(fā)明專利2個。通訊作者發(fā)表中國流式專家共識6篇,另參與共識編寫9篇,第一和通訊作者發(fā)表SCI及核心期刊文章60篇。